新闻动态

中越战争:50军一个营受重创,惊动邓小平,三位军级干部被处置

发布日期:2025-04-13 10:36    点击次数:167

1979年3月5日,《新华社》发表中央的声明,宣布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称“中越战争”)已取得相应效果,中国边防部队将开始从越南北境有序撤回。至此,爆发于1979年2月17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落下帷幕。撤军工作从5日开始,直至15日才结束。

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50军出现意外,下辖150师448团有542名将士失散、219名将士被俘(后来已回国)和丢失各类枪支407支,其中多为二营将士。消息惊动到中央领导,邓小平亲自出来辟谣,三位军级干部被处置。

有人说,战功卓著的50军的“厄运”正因这一事开始的。150师448团二营遭遇重创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各种猜测此起彼伏。一些人开始抱怨50军,谣言越传越离谱,最后居然说二营在撤离途中因越军突袭而被全歼,损失极为惨重。

无奈之下,时任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只能出来辟谣:“…12日吃了小亏,我们一个营,由于指挥关系被敌人包围,回来了一半,损失了一半。”各类谣言才由此终结。

因影响巨大,50军的相关干部回国后就积极做检讨,并接受中央军委的处理。副军长关豁明由军级降为正师级;副军长刘忠和被降职与调离原有岗位;副政委侯培聚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如此密集的处理现象,我军内实属罕见。

更要命的是,到百万大军裁军时,成都军区第一个被裁掉的就是50军,这一英雄部队由此在历史上消失。

那么,50军有什么样的英雄事迹?又为什么因150师448团二营的不幸遭遇而遭受谴责呢?

从黎笋集团掌权越南开始,中越关系就逐渐走向恶化。首先是武元甲等亲中派逐渐被排出核心权力圈;其次是毛泽东思想在越共的党章中被抹去;最后是黎笋提出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想要统一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三国,同时吞并我国部分领土。

对于这些损人不利己的霸权主义行径,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损害到中国及南亚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等核心利益,是一件绝不能容忍的事。

中越战争爆发前,越南不断侵吞中越边境的中方领土,还直接将中国南沙群岛96%以上的岛屿据为己有。忍无可忍之下,中共中央于1979年2月14日向全国公开传达准备自卫反击战的通知。

《人民日报》在17日刊登《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标志自卫反击战的序幕拉开。仅用一个月时间,我军在中越战争中就取得完胜,边防军直逼越南首都河内,让黎笋集团吓得直接南逃。

黎笋集团于越南统一后,抛开尽心尽力帮助其完成统一的中国,对远在天边的苏联摇尾乞好。不久后就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主动地与苏联签订军事同盟协议。随着我军向南越来越顺利,军事盟友苏联也不断地向中国北边增兵,以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在中苏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我国在越南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不愿意陷入两头作战的战争淤泥中。因此,我国的主动撤军,以维护中越和平和世界和平。

不过,冥顽不灵的越南高层并非这么想。亲苏派头领黎笋一边否定中越战争中中国在第二阶段所取得的战略成果,极力对越南国民说谎;另一边又号召全越对抗中国军队,给正在撤离的边防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50军是由原滇军60军改编而来,其前身虽然隶属于国民党军队,但在历史上曾立下赫赫战功。抗战时期,60军就对抗战事业做出很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它又作为唯一一支在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部队。

1948年,60军于解放战争中在长春起义,被改编为50军。朝鲜战场上,50军以志愿军身份入朝战争,是第一支攻入韩国汉城的志愿军。同时,还创造了“汉江五十昼夜阻击战”的战争奇迹,得到毛主席、彭德怀和叶剑英的高度褒奖。

朝鲜战争结束后,50军入川,其下辖150师留在沈阳从事战备生产工作,只带上148师和149师。1969年,149师和52师对调防务,如此一来,50军原有的嫡系部队只剩下148师,不过依然管理149师。

归属成都军区管辖后,其下辖增加刚设立的150师。中越战争期间,50军的148师、149师和150师全被派上战场,分别被调到东西两线作战。虽然三个师是第二批参战,但表现极为出色,立下的军功不亚于第一批参战部队。

在东线,149师面对的是越南王牌部队316A师。敌军既具备美苏装备,又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对149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过,经过几个特殊时期的149师并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占据有利制高点,在同敌军硬碰硬中取胜,几乎歼灭敌军一个师,得到中央的高度褒奖。

在西线,148师442团同越军338师460团发生正面战斗,越军被歼600余人,442团取胜。美中不足的是,150师的表现欠佳,但这也不能过度责怪他们。与50军的主力部队148师和149师相比,150师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工作,在战斗力方面并不强悍,也没有悠久的战斗史。

经过朝鲜战争后,150师基本上已经大换血,军中填充了许多新兵。他们既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在培养过程当中把战斗力提高起来,有的人甚至连枪都没摸过。加之,自从1962年后我军就没有参加过战争,所以并不期望150师有多强悍。

不过,150师在对越反击战中深得重用,从原来的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战斗人员从6000人扩充到11,000人。新兵的加入,意味着老兵即将得到提高,不过他们也只是没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即便是成为高级军官,其指挥素质依然有待提高。

就是说,150师经过简单、短暂而紧急的训练后就参与战争,战斗能力没有改变多少。其实,这并不是糊涂用兵,而是当时已经没有战争必要。150师抵达战场时,已经是战争的第三阶段,负责的主要是收尾工作,而不是参与战斗。

尽管如此,50军的相关领导依然希望150师在战场中得到磨练,不求立功、但求成长,希望从一只生产师过渡为具备战斗能力的英雄师。所以,在相关领导安排下,只能担当预备役的150师被调为断后工作部队,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不过50军的长官并不是盲目地让150师参与断后工作,考虑到他们没有实战经验、军官军事水平参差不齐的实情,特别派遣两名军长和一名副政委参与指挥,避免意外发生。

很快地,150师以下辖448团为前锋,先向越南方向前进,经由水口关出境,后沿着3号公路奔向高平。3月7日,448团抵达高平。不久,50军驻150师工作组也跟上,同41军协调确定150师的新任务。

依照计划,448团沿3号B公路西进,目标是打进打沙、朗登地区,其二营要在朗登附近的占领区内形成防御墙;一营、三营、449团、450团负责朗登以北地区的搜索清理工作。

总安排是150师在7天时间内完成高平以西地区的清剿残敌、收缴敌军仓库物资、查找友军失散人员和收集烈士遗体等任务。

高平战役爆发时,越军就化整为零地逃亡到高平以西地区,当地虽然有41军穿插过,但由于时间仓促而未能进行详细搜查,依然留有大量敌军残余。

依照命令,448团以二营为前锋,率先从英班公路北撤;3月10日,150师停止向朗登方向前行,向南清剿敌军残余,并在14日内全部撤离回国。

不过,讨论448团如何返回时,150师师部和军部工作小组意见产生分歧。军部工作小组希望448团经过天丰岭回国;师部认为,该路线极为复杂,容易遭遇敌军埋伏,121师在此穿插时就吃过亏,448团没有121师的人数和战斗经验,不应如此冒险。

150师师部提出的意见非常谨慎,反对448团经过天丰岭的另一个理由是没有完整地图,手上把握的地图很粗糙,为法国人统治时期所绘制,不能为将士们指路,风险变得更大。因此,师部认为沿原路返回即可。

工作小组对此予以反对,认为天丰岭地形复杂是客观存在,但448团路过此地也有好处,可以熟悉地形,为再次爆发战争时做准备。对此,他们还做出猜测,天丰岭可能只存在少数残余部队,造成的伤害不大。

双方各执己见,最后只由许世友来定夺。许世友认为,448团新兵成员多,战斗经验不充足,应当遵从150师师部分决定。然而,许世友下达的指令未能及时被翻译出来,448团就已经依照军部工作小组的意见,冒险经过天丰岭。

意外果然出现,经过天丰岭附近的小路时,448团遭遇越军埋伏。当地地形复杂,山林茂密,全团很快就陷入被动中,无法全身而退。更致命的是执行任务时,448团遵守军部工作组的“分路撤回”指示,战斗力进一步被分化。

在军部工作组的预想中,448团与越军遭遇的可能性很高,不过认为赢的一方是448团,并且能从中缴获更多物资。越军人数虽少,但熟悉地形,移动灵活,448团的将士根本很难应付,赢的可能性更是不高,所以他们就这样因主观主义和盲目主义错误而走上不归路。

按照军部工作组指示,448团二营于3月11日凌晨开始撤退。当他们抵达班英山西侧时,遭遇到了小股越军的偷袭。两者兵力悬殊,越军并没有吞掉二营的实力,所以放枪之后就观望。

二营指挥官刚上任不久,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不知如何应对,第一个想到的是让448团全团回援。消息很快就传到150师师长耳中,他想都没想就同意448团回援。

但是军部工作小组再次从中提出指导意见,表示二营应当有突破能力,不应该牛刀杀鸡地全团回援。争执不下,师长只能同意军部工作组意见,让二营自救。

很快,二营就突破少数敌人的“封锁”,一路上依照军部工作小组制定的目标前行。因力量悬殊,敌方只是紧跟着,没有动手。

3月12日凌晨,二营转移到一处山谷中,接受团部命令就地休整。战斗经验缺乏的他们既没有探测周边环境,也没有选择在高点露营,只是待在山谷里。

进入黑夜,越军主力已悄悄地赶到,并悄无声息地占领制高点,将二营放置在打击范围内。越军没有快速进攻,只是等到布好局后才下手。当二营将士反应过来时,已经没有抵挡能力,不一会儿功夫就被切割成几部分。

混乱中,部分将士英勇牺牲,本就不善指挥的营指挥员根本没法掌控局面,让部队陷于崩溃状态,部分人只能窜入山谷两侧躲避敌军炮火。13日凌晨,部队再次集结时,只剩下两三百人,他们不得不再次向师部求援。

13日当天,449团和450团在前行中发现失散的二营人员,马上向军部报告。与此同时,在附近穿插的41军发现情况后也快速地让靠近二营的部队回援。

然而,逃出的将士经验不足,对遭遇埋伏的位置、敌军人数、火力装备等情况都不清楚,让救援部队难以展开工作,41军此后只能被迫撤回救援部队。

面对如此情况,军委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当时二营被困的地区地形复杂,我国又已宣布撤军,无法派遣大量部队前往救援。但没有意味就此放弃,相关领导人马上让448团派出两个连前往增援。

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的努力,两个连在增援过程中不仅没有找到二营,连两者也迷失其中,走散很长一段时间。

15日是我国从越南撤兵的最后时间,一旦错过,便无法再让军队进入越南。14日上午,二营和448团取得联系。团部作出指示,必须于15日前突围,增援部队已在路上。

这无异于一丝希望,二营决定抛弃多余的装备和衣物,努力突出重围。不过此时许多将士已饥寒交迫,无法提起士气战斗。与此同时,敌军琢磨到二营突围的意图,不断地加大围追堵截力度。实在没有办法,临时组建起来的指挥机构只能分散部队突围。这一过程中,有人因经不起诱惑投降,有人宁死不屈。

到17日,我国部队已经全部从越南撤出,无法再派出一兵一卒前往支援。二营一连连长李和平、八连连长冯增敏见突围无望后,公开商议投敌事宜。

18日凌晨,李和平、冯增敏带着近一个连的官兵投降。这件事被越军大肆渲染,对50军和我军的形象极坏。因为建国之后,我军从未发生过如此投敌事件,是国家的一种耻辱。

三连副连长王立新不愿与李和平等人同流,带着将士们反抗到底,在越军的威逼利诱下一直宁死不屈。对此,越军让投敌叛国者回劝,都被他一一枪决。

随着围困时间延长,军中粮食越来越短缺,王立新主动将粮食分给战友。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是突围,第二是等死。很显然,他们已经选择了第二条路。4月14日,王立新带着坚强的将士们一起突围,因弹尽粮绝和寡不敌众而几乎集体殉国。

英勇牺牲前,王立新的身上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他用着它与越军同归于尽。军中仅存活下来的两位战士于昏迷中被俘虏,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描述王立新战士的英勇事迹。

据战后统计,448团共有542名士兵失散,219人被俘,323人不知所踪。投敌叛国的李和平和冯增敏被遣返回国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一次事件中,50军军部工作小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因盲目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而让二营损失惨重,相应官员此后均受到相应的惩罚。

有奖有罚,王立新誓死与敌对抗的英雄事迹被铭记,中央追记一等功,昏迷被俘的两位战士分别获得二等功。战斗过程中被俘与主动投敌是两回事,第一种属于忠心爱国,第二种属于利己主义者的保命措施,是出卖祖国的行为。

与那些主动投诚叛变者相比,钢铁战士肖家喜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爱国主义情怀。同部队失散之后,他一个人在高山密林中寻找出路,几次躲过敌军的盘查,在饥饿交迫和风吹雨打中摸爬滚打地回到祖国怀抱。

起初的时候,肖家喜同其他六位战士一起与大部队失联。路上,七人不幸遭遇越军,肖家喜主动站出来为将士们扫清后路,让他们先行离开,自己后面跟上。

不过,六人在路上等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因此先行离开。当他抵达预定地点的时候,已经见不到其他人的身影,因此只能自己一个人北上。

没有指南针,太阳和星星就是指路标;没有填饱肚子的食物,野草和田间的水都被用来充饥。如此往复,他的身体最终被伤及。尽管如此,回国的意念始终指引着他前行。最终,连滚带爬的他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军委获悉感人故事后,特别授予“钢铁战士”称号,以显示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和英勇。

能回国的基本上已与世人见面,其他323名战士至今依然下落不明,或许早已回到家乡,又或许战死沙场,无人知晓。

对此,军委同意以烈士身份将他们列入阵亡将士名单,不过至今在广西的10座烈士陵园中依然没有他们的墓碑。

之所以惊动到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损失过于惨重。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任何一支部队都没有如此损失。让国人咽不下一口气的是,将士们并非在战斗过程中牺牲,而是在撤退路上遭遇不测。

归咎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指挥官犯的严重错误。探索天丰岭地形地貌在如今看来根本就没有必要,所谓为未来战争做准备的理由有些勉强。

448团二营基本上都是新兵,连指挥员都没上过战场,如何让他们走到密林中同熟悉地形地貌的越军战斗?如果这也能够取胜,说明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值得认可,不过失败显然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最冤的还是西线总指挥杨得志。作为最直接的指挥官,一直背负着“指挥不力”的憋屈骂名。本来战斗与150师没有最直接的关系,他们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工作,但在50军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走入战场并遭遇中越战争中最严重的损失。对此,50军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命运。

1985~1987年国家进行大裁军后,归属于成都军区的50军第一个被裁撤,只留下战功赫赫的149师,不过它最后也被编入13军中,50军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总结:

448团二营本来没必要经历对越自卫反击战,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工作。不过,在一些人的盲目建议和极力推荐之下,让他们参与到战斗之中。被编入150师之前,448团二营基本上都是新兵,不仅战斗指挥人员没有战斗经验,战士们更是很少有扛枪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应对在战争中被培养起来的越军?参与中越战争之前,越军就曾经经历过同法国和美国的战斗,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一些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让将士们送人头,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

谨以此文献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448团二营战士,这盛世,如您所愿!